令人驚嘆的西漢絲綢寶庫
更新時間:2013-07-18 來源:泰安市泰銀制絲有限責任公司
當人們對歷史感到困惑的時候,考古總會給人以驚喜?!北皇廊俗u為“20世紀中國與世界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的長沙馬王堆漢墓,正是這樣一個“給人以莫大驚喜”的考古發現。1972年是中國絲綢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因為它開創了中國絲綢考古的新天地。
這座西漢地下絲綢寶庫的發現,純屬偶然。七十年代初,正值“文化大革命”的中期。當時全國正掀起一股挖洞備戰的熱潮。由于馬王堆是長沙這片水鄉澤國難得的一片高地,便被湖南軍區所屬一醫院相中,準備在此興建地下病房和地下手術室,以供日后戰爭的需要。1971年,醫院在該地施工不久,便發現了這一墓地。
1972~1974年發掘的馬王堆西漢墓,共分為一號墓、二號墓和三號墓。其地理位置在長沙市東郊五里牌外,距市區約四公里。馬王堆是西漢轪侯家族的墓地。二號墓的墓主是《史記》中記載的轪侯利蒼(葬于公元前186年)。他早年隨漢高祖劉邦參加過秦漢農民戰爭、楚漢之爭,漢初因功升任諸侯王國——長沙國的丞相,漢惠帝時被封為轪侯。三號墓的墓主是利蒼之子(葬于公元前168年),與其父一樣,他也是一位武將。一號墓的墓主則是利蒼之妻(葬于公元前163年),名叫辛追,是三人中埋藏時間最晚的一位。
在三墓中,二號墓早在唐代被盜,三號墓因白膏泥密封不嚴,墓主僅存尸骨。只有一號墓不僅規模最為宏大,且保存也極為完好。該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構成。從墓口向下,有四層臺階,墓室正中放置巨大的棺槨。在放置棺槨以前,墓底先鋪墊15厘米的白膏泥。棺槨的上部及四周填塞約1萬多斤的木炭。在木炭外面,再填有厚度為1~1.3米的灰色白膏泥。由于木炭和白膏泥將槨室緊緊包住,使槨室與外界隔絕,基本構成了一個高標準的恒溫、恒濕、缺氧的環境,從而抑制了生化等方面對物質的損壞作用,使槨室內的尸體、葬具以及大量的隨葬物品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馬王堆之所以名滿天下,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出土了一具歷經兩千年而不朽的西漢女尸。
據《長沙馬王堆西漢墓》記載,這位丞相夫人出土時,可謂花團錦簇,煊赫一時。臉上覆蓋著醬色織錦和素絹,兩手緊握繡花絹面、盛滿香料的香囊,手上還有一付繡有“千金”字樣的“信期繡”手套,足穿絹襪和青絲履,內穿“信期繡”羅綺絲綿袍,外套細麻布單衣,然后從頭到腳包裹著各式絲麻織物共18層,橫扎9道絲帶,最后覆蓋工藝精湛的敷彩黃絲綿袍和“長壽繡”絳紅絹綿袍各一件,一共是20層包裹。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厚葬了。
馬王堆紡織品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格外注目。盡管當時正處于“文革時期”,但黨和國家領導人仍十分重視這次發掘,特別是周恩來總理不但提出怎樣保護的具體指示,甚至親自指定發掘領導小組的成員。國家文物部門還集中了國內最有影響的專家、權威對馬王堆彩繪帛畫等展開討論。并在周總理的親自指導下,出國舉辦出土文物展覽,使馬王堆漢墓蜚聲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