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青銅載絲綢
更新時間:2013-07-18 來源:泰安市泰銀制絲有限責任公司
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1899年才被發現。殷墟是商王朝后期都城的遺址,自盤庚遷都直至商紂滅亡共歷273年。近一個世紀以來,在此出土的甲骨多達幾十萬片,其中有很多都記載了與蠶、桑、絲和蠶業有關的事和 文字??梢?,蠶絲早已成為當時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甲骨文中的各種“絲”,形狀均似絲線纏繞?!翱墶弊种杏兴?、繅釜及蠶繭,屬象形字。此外,還有續絲的“續”、斷絲的“斷”,束絲的“束”、用絲線釣魚的“釣”、以絲線作琴弦的“樂”,以及用絲帛制成的“衣”、“巾”等字,它們的字形或造字本義都與絲有關,屬會意字。有些如“幽”、“幼”,則是由絲線的細微含義引申而來。
甲骨文中的“?!币陨錇樾?,往往用作地名。先秦史籍曾記載:商代開國君主成湯在位時,七年大旱,成湯于桑林中以身禱雨,后人稱為“成湯禱雨”。成湯的名相伊尹,曾是空桑之中的棄嬰,被一采桑女所得。從這些文字記載可推測出商代已大量種植桑樹。
目前,一些學者對甲骨文中的“蠶”字有不同的解釋,他們認為那不是“蠶”字,而是“蛇”字的象形文字。其實,這些“蠶”字的構形雖有變化,但都突出表現其多環節的生理特征,是對蠶的生動寫照。
“蠶神”是古人崇拜的神靈之一。祭祀蠶神稱為“蠶示”,或用三牛、三牢,或用羌(被殺死的奴隸),典祀十分隆重。由每年祭祀蠶神以求豐收的行為可知,蠶桑也屬重要的農業收成。商代后期一個叫武丁的國王曾為派人察看蠶事而九次占卜,說明當時的統治者對蠶桑業極為重視。
絲綢具有輕盈、舒適、光亮等神奇特性,這是其他織物所沒有的。在“無私耕私織,共寒其寒”的原始社會中,由全體氏族成員共同生產和使用;進入奴隸社會之后,便成為貴族的專用物品。統治者為了滿足奢侈生活的需要或炫耀其顯赫的地位,桑蠶絲織生產倍受重視。蠶的形象還不斷出現在奴隸主禮器的裝飾紋樣中。從出土文物可知,奴隸主死后,其墓葬極為奢華,甚至在陪葬品青銅器外包上精美的絲織品,以顯示經濟實力。由于埋葬于地下數千年,絲綢逐漸被青銅器的銅酸腐蝕,后人只能從考古發掘出的粘附于商周青銅器上的絲綢印痕中窺測當時絲綢的生產水平。目前所能見到的商周絲綢大多為附著在青銅器上的印痕,考古出土的實物極為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