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染色工藝
更新時間:2013-07-18 來源:泰安市泰銀制絲有限責任公司
漢代染色工藝繼承西周以來的傳統,使用礦物、植物性多種染料,并以白礬、黃礬、綠磯、皂礬、絳礬、冬灰(藜灰)、石灰等作媒染劑。礦物染料中最主要的是丹砂,分天然和人造兩種。天然丹砂又名辰砂,屬輝閃礦類,主要化學成分是硫化汞(HgS )。人造丹砂系用硫磺和水銀在容器里進行升華反應制取,又稱銀朱、靈砂或紫粉霜。我國湖南、湖北、貴州、云南、四川等地均出產天然丹砂。陜西茹家莊西周墓已發現用天然丹砂染色的刺繡品?!妒酚洝へ浿沉袀鳌酚涊d秦始皇時“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徐廣曰:涪陵出丹),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zī)。秦始皇為之筑懷清臺。四川的丹砂通過千里棧道,輸往各地售賣。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廣州西漢南粵王墓都發現用從丹砂中提取的朱砂涂刮加染的絲織品,至今鮮艷如新。除丹砂外,礦物顏料還有石黃、粉錫、鉛丹、大青、空青、儲石、絹云母、硫化鉛等。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紗袍,也用這類顏料繪制。
我國古代常用的染草有藍、茜草、紅花、紫草、菜草、黃梔、橡斗等?!吨芏Y》地官掌染草,鄭注“染草,藍、倩(茜)、橡斗之屬”;賈疏:“藍以染青,倩以染赤,橡斗染黑?!薄墩f文》:“藍,染青草”,菉草可以染留黃”,“茜草可以染絳”?!对娊洝ば⊙拧げ删G》已在詩中反映了采藍和采綠(菉)的采集勞動?!抖Y記·月令》:“仲夏……令民毋刈(yì)藍以染?!边@是收割藍要重視季節性的經驗總結。藍中的寥藍,其莖葉中含有靛甙,可用溫水浸出制成染液,被織物吸收時先呈黃褐色,晾在空氣中,待靛甙被空氣氧化還原成藍色素,稱為靛藍。蓼藍需在七至九月份成熟,過早或過晚收割則靛甙成分不足。
用藍的鮮液染色,如浸染不及時,染液會自行發酵氧化變成藍色沉淀而不能染色。后又發明加人酒糟將藍靛還原成可溶于堿性水溶液的靛白的技術,推動了藍的生產的大規模發展。東漢趙岐《藍賦》描述當時陳留大面積種植藍的藍田,綠油油的藍生長十分茂盛,藍農獲利甚豐。藍可多次浸染使藍色逐步加深,也可與其他染草套染成其他顏色。馬王堆出土的絲織品,有的用藍染藍色,有的用藍與棕色套染成玄青或藏青色,有的用藍與黃色套染成藍綠色。
茜草和蘇枋、紅花都是古代染紅的染料。茜草可用多次浸染法使紅色由淺變深。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絲織品有的用茜草與其他染草套染成棕色。茜草與米糠混合,可作藍靛的培養劑。茜草與紫草同為媒染性染料。紡織品染色前需先用白礬液浸過,再與茜根或紫草根煮染。
紅花(又名紅藍、黃藍)染的紅色極鮮艷,故稱“真紅”。紅花原產西北,張賽通使西域以后傳入內地種植,漢代就有種紅花為業的。紅花含有黃、紅兩種色素,黃色素能溶于水,紅色素能溶于堿性水溶液中。公元5世紀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述紅花染色之法,把采回的紅花先用碓舂、水淘,以布袋絞去黃汁,再用淡的草灰汁揉花十來遍,然后用布袋絞取黃色淳汁盛于瓷碗中,用酸石榴子搗破和酸飯漿水與淳汁混合,就得到鮮紅的色素。這就是先用堿性灰液處理,再用強有機酸使色素恢復中和。這種方法后在隋唐時傳到日本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