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和推廣應用,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中國傳統的印刷工藝可以說有很大一部分直接取自于絲綢的印花技術。(圖1)
一般認為,印刷術起源于印章。中國的印章在秦漢之際已大量出現。但多作印信之用,蓋于竹簡木牘的封泥上,呈凹凸之狀。因此,當時的印章與后世的印刷版相去甚遠,而幾乎同時出現在絲織物上的印花卻與之十分相似。絲織物中出現此類印章的,最早是在長沙楚墓出土的織物上,有一朱紅色印記,似為某種記號。此后便是馬王堆出土的兩種印花紗:一種為金銀色敷彩紗,另一種是印花敷彩紗,二者均采用印花和手繪相結合的方法。(圖2)
正當人們為這兩件織物所使用的印花版爭論不休時,無獨有偶,在馬王堆被發掘了十年之后,人們于廣州的南越王墓中又發現了兩塊大小相似的青銅凸紋印花版,其紋路正好與馬王堆中出土的金銀色敷彩紗部分紋樣相吻合,從而證實了當時所采用的是與印章相類似的凸紋印花版。絲綢印花剛開始出現就使用了一種難度很大的彩色套印技術。制作時,先將印花版蘸上顏料,然后在織物上一層層套印。從工藝上來看,印花版就是印刷版的前身,因此,印花工藝就是印刷工藝的前身。(圖3)
此后不久,紙張正式出現,雕花版也越來越大,成為正式的雕花版,其印刷品即雕版印刷品,也可稱作版畫。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刊印的《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是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其中的扉頁畫為一幅佛說法圖,是我國最早的版畫插圖。這種版畫的印刷技術在日后的發展中,一直與中國印花技術相伴相從。中國的印花除絞纈外,大多采用型版印花,如夾纈、蠟纈、灰纈等。(圖4)山西應縣木塔地宮中曾出土過大量的遼代雕版印刷品,其中有一件絲質的"南無釋迦牟尼"夾纈絹,可以印證雕版印刷與雕版印花之間的關系。
與版畫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凸版印花技術。凸版印花有兩種方法:一是在凸紋處刷上顏色,印上織物,這種方法與版畫最為接近,多在民間的年畫中采用;二是先將織物鋪于凸版上進行碾壓,使織物按版的形狀起伏,再用刷子刷上顏色,產生多套色的印花效果,該工藝則類似于我國傳統碑帖印刷中的拓片作法。